•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资讯>三伏灸:冬病夏治的中医智慧,让健康与阳气同行

三伏灸:冬病夏治的中医智慧,让健康与阳气同行

发布时间:2025-07-31 本文来源:

      七月来临,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也即将到来。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是指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阳气至夏至后逐渐积聚,到第3个庚日达到顶峰,并维持一段时间,即一、二、三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强盛的时节,同时也是一年中人体阳气相对最旺盛的时机,被认为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期。《急救广生集》中已有记载:“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此时被认为是借助盛夏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最好时机。

        三伏灸是指利用夏季“三伏天”气温最高和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艾的作用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同时艾灸补充人体元阳之气,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了治未病功效。


三伏灸内容多多,究竟有多少种灸呢?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

图片

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将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现代研究证明,穴位敷贴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选取温阳散寒、温肺化饮的药物和背部与肺脾肾相关的背俞穴,在阳气最旺的伏天治疗,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温阳散寒的作用。



督脉灸


督脉灸又被称为长蛇灸,是中国传统的外治疗法之一,是用生姜沫、艾绒铺置于人体背部脊柱上进行铺灸。艾草性温而不燥,善行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而驱风寒,充元气而健体,更可以入脏腑温通血脉;生姜性温,其解表之性可通透肌表,散寒祛湿,达到内外通透驱散寒湿之功。此外,治疗配合走罐疗法经发经气,从多方面加强督脉灸治疗效果,治疗时施灸面积大,热力深透,能更好的起到祛邪扶正,温通经络,散寒祛瘀、通痹止痛,治愈顽疾的疗效。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手足三阳经、带脉、阳维脉交汇,因此,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是沟通联系两经的枢纽,与督脉、膀胱经形成了一个“治疗带”。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相通,有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对人体的认识来看,膀胱经上的背俞穴是治疗阳虚、气虚的重要穴位。脊柱里脊髓有脊神经,在脊柱两旁走行,脊神经的分布与内脏对应,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穴位,可以通过对神经的影响实现阳气的某些功能。



脐灸


脐灸,就是在肚脐上的隔药灸,利用肚脐的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以及通五脏六腑,联络全身的功能,通过太极揉腹、八卦推拿手法及辨证识质选择方药,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使药力透入肌肤,打开瘀阻的经络,充分发挥中药、穴位、艾灸的三重作用,达到调和气血,通达五脏六腑,联络全身脉络的功效。脐灸疗法适应症广泛,尤其适用于胃炎、腹胀、便秘、感冒咳嗽、鼻炎、扁桃体发炎、小儿积食、厌食、腺样体肥大、女性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孕前体质调理、各种偏颇体质调理等。


火龙罐疗法

火龙罐综合灸是集推拿、刮痧、艾灸为一体的中医康复治疗方式,利用特殊定制的罐体工具,结合中草药中纯阳之性的艾草,在燃烧时产生的天然红外线辐射热源,以独特设计的罐口在相应身体腰背臀部的病灶疼痛点运罐,运罐过程中结合了点揉按等推拿手法,有驱寒、除湿、化瘀的作用,能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温补阳气的效果。特别是对富贵包、腰背脊柱疼痛,畏寒惧冷体质,效果更甚。

图片

优势:

舒适度高,没有刮痧和负压走罐的疼痛感;痧即出即化即修补,不会造成皮下淤血罐印。

火龙罐疗法适应症:

1. 脊柱软伤类病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 腰背部肌肉损伤,如:上背痛、急性腰扭伤、局部肌肉拉伤。

3. 胃肠类疾病,如:便秘、便溏、腹胀、消化不良。

4.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

5. 中医的风,寒、湿所致的痹症。

6. 慢性疾病、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如: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所致的酸、麻、胀、痛。

7. 更年期焦虑症及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症。

8. 外伤骨折后的水肿等。

展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