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莞铜协作】山海相依 莞铜携手圆梦小康
发布时间:2024-01-25 本文来源:
【聚焦‖莞铜协作】山海相依 莞铜携手圆梦小康
"现在企业多了,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赚钱。""不用外出,一家人就近团聚热热闹闹。"中午饭点,在大龙开发区的塘思产业园内,搬迁群众三五成群下班一边热聊一边赶着去食堂打饭。
塘思产业园是由东莞市塘厦镇组团与思南县共建的"飞地产业园",运用"广东企业+贵州资源"模式,引进企业主体及帮扶项目,实现要素重组,产业集群发展,为广大搬迁群众创造就地就业平台。
像这样的成功模式只是东莞、铜仁两地开展多方位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铜仁市积极主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行动。
"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去年初,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明确"十四五"期间,由广东省东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10个区县,从此,两座相距900多公里的城市跨越山海阻隔,心手相牵,紧紧交融在一起。
推动项目创新 助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对口帮扶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把资金简单交付,也不是产业简单移植。只有深入了解被帮扶地区的优势在哪、短板是什么,看清形势,找准路径,协作才能真正有效果。
帮扶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两地党政领导开展调研互访,共同研究推动工作,建立了高层推动、互访交流的联席会议制度,所辖区县开展"一对一"对接,建立了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定期交流制度。
近日,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贵州乐嘉文创科技公司生产车间,14条流水线不停运转、1100余名工人手指翻飞、一个接一个的精美玩具逐渐成型……每天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该公司是东西部协作企业,其母公司是广东东莞乐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从去年4月9日签约到投产仅用43天,目前已投资3亿元,生产的高端电子玩具、静态玩具等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
去年以来,通过"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市场+贵州产品"的"4+"模式,开展产业协作与合作,开展产业园区共建,引导东莞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产业要素向共建园区集聚,提升共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深入挖掘广东省、东莞市"资源—研发—产品—市场"全链条合作路径,积极推动东部优强产业向铜仁梯度转移。
"鞋厂需要大量劳动力,每年这边有许多人到东莞进厂。现在东西部协作机遇和本地营商环境,对我们的营商条件非常好,政策吸引我们过来,当地解决就业问题,真正达到合作共赢。"贵州业城鞋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林桂英谈及落户印江的缘由。
贵州业城鞋业有限公司是东西部协作引进企业之一,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去年10月份落户印江经开区,短短一个月就正式投入生产,吸纳周边群众800多人就业。
像这样的合作成功模式远远不止,还如铜仁市围绕梵净山特色旅游资源,引进深圳梵龙实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8780万元,打造集仓储、物流、贸易、批发为一体辐射整个铜仁市的医药物流中心;围绕朱砂特色资源,引进深圳市伟宏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汇来朱砂饰品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000万元、1500万元,实施朱砂生产加工项目……
目前,两地正积极推动"4+"模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引进落地企业40家,投资额达21.39亿元。
多层面共建 点对点帮扶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开春,思南县板桥镇枣树坪村村民汪德强将房前闲置空地翻新,规划种上蔬菜,除美化外还能满足一家日常所需。"现在生活好了,环境卫生也得跟上,现在有东莞帮扶村里实施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相信村里会越来越美。"汪德强满意地说道。
走进枣树坪村,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精心绘制的墙绘绚彩悦目,道路两旁的油菜花正昂首绽放,好一幅山水画显示眼前。去年以来,该村以莞思共建为契机,在"原汁原味"基础上,实施花园、菜园、果园"三园建设",依托红肉蜜柚产业,建设水果观光采摘园,以蜜柚项目为中心的产业链,打造出一个名副其 实的农业综合体。目前已落实资金452万,特色田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初显成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国内制造业名城,东莞的产业发展之路是一条典型的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聚人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何通过东西部协作把东莞的产业复制到铜仁,增强其乡村振兴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去年以来,东莞市帮扶铜仁市拓展水果种植面积,引导广大村民改良品种,提升效益,围绕"两山"论思想、"四季花园"思路,有效利用空间布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做活林下经济,力争打造优质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同时邀请东莞农技、电商等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调研,通过专业人员协作、 企业技术支持等途径提升产业管理水平,打通农副产品与市场衔接的最后一道关口,寻求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道路。
"这路修得太及时了,以后进出方便多了。""是呀,修好后,我们进出空心李子园剪枝、施肥、采摘就方便了。""他们来帮扶我们村,为我们投入资金修产业路,我们很高兴。"近日,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孙家村空心李基地,正在施工的村民们纷纷说道。
孙家村有集中连片的空心李基地100多亩,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部分村民不用心管护,收入上不去。去年以来,东莞在中界镇投资了协作资金1500万元,采取"一镇带四村"模式,即以镇为中心,分别在孙家、中界、罗家寨、石柱四个村(社区),加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力争将四个村(社区)打造成为市级、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据了解,当前东莞发动32个镇街和4个园区组成10个帮扶组团,分别与铜仁市10个县区结对帮扶,东莞市拨付财政援助资金5亿元,启动项目234个,已完工167个。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款物6825.37万元,发动牵头镇街会同本组团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市场资源,支持铜仁创建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交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铜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支撑是重中之重。
东莞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市场等优势,去年以来,两地不断创新人才智力帮扶和交流形式,以深入开展党政干部互派挂职锻炼为载体,推动思想观念和作风互学互鉴。
2月21日,在铜仁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手术室,由东莞帮扶专家邓怀东主刀,骨伤科团队历时90分钟成功为患者完成关节镜下肩袖缝合修补术,该手术的完成填补了铜仁市中医医院肩关节镜手术技术的空白,借助东西部医疗协作平台,铜仁市当地医院医疗水平提升初显成效。
"相较于开放式传统手术,肩关节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感染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但操作较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邓怀东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铜仁市中医医院肩关节镜手术技术的空白,最重要的如今患者在本地就能得到很好的专科治疗,不但大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病人在本地复诊方便,及时化解康复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能充分满足铜仁人民的就医需求。
为促进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每年选派40名以上高端人才到铜仁市各区县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驻点帮扶,铜仁市每年选派不少于50名医务人员分批次到东莞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去年东莞选派到铜仁市的42名高端人才已到位到岗,铜仁市已选派33名医务人员到东莞市进修培训。
"输血"又"造血",去年,两地互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46人,聚焦医疗、教育领域;签订协议,在铜仁打造10所示范性学校和10家示范性医院,"组团式"帮扶结对的铜仁区县医院及学校,一群远道而来的有志之士,合力奏响"志智双扶"旋律。
"当时接到通知,我是第一时间报了名去支教。作为一名书法美术老师,希望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到更多的人。"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郑明瑾积极奔赴沿河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支教,帮助教育发展。
东莞东城组团派出陈军、曾健达、宋维志、陈国志4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倾情帮助市第二十九小学,通过教研交流、专题培训等,定期向受援学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该小学教学质量。此外,在东莞东城组团的大力支援下,该校正在高标准建设图书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录播室、播音室和心理咨询室。
去年以来,铜仁市全年累计向东莞选派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84人,东莞向铜仁市选派教师、医生、农技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169名,在东莞举办铜仁市乡村振兴干部培训31期1711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91期培训8183人次,极大地提高了铜仁市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和专技人才综合水平和业务能力。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如今,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入铜仁市,协作之花已在黔东大地上多彩绽放。(罗旭)